当前位置:首页 > 美食 > 正文

从贡品到绿色食品,莆田盐蹿红国人舌尖——“盐仓”更添新滋味

2022-09-19 21:06:46    来源: 莆田网

  莆田是历史上着名的“盐仓”,如今也是全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。秀屿区东峤镇霞屿村林扬眉一家四代,见证了莆田盐蹿红国人舌尖。

  濒海之地的莆田具有千年产盐历史,莆田海盐质量上乘,在古代就是贡品,贡晶盐因此闻名天下。而地处东峤的莆田盐场自元代即置场产盐,迄今已有700多年生产史。

  林扬眉太祖父林九龙是一名盐工,其祖父林文注是1958年国营莆田盐场的首批盐工,还在实验滩担任生产班组组长,父辈、叔辈夫妻都从事盐业,传至林扬眉,已是第4代。

  2012年,莆田盐场运了2吨贡晶盐进京,作为重要会议指定盐品。

  2016年,该盐场生产的贡晶盐、福晶盐等7个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,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,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。那一年,贡晶盐还被选为G20杭州峰会专用盐品。

  当时,林扬眉在莆田盐场质检科工作,后调去销售部。对他而言,见证莆田盐成为许多国家级活动、顶尖国际会议的专用盐品,是难忘、自信、自豪的经历。

  2017年,莆田盐又进入厦门金砖峰会会场;2018年,为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指定用盐。

  莆田好盐还走向国际市场,出口韩国、日本、菲律宾等国家。仅在韩国,每年出口2万吨优质“天日盐”用于制作泡菜。

  今年1月,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(莆田)入选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。

  “制盐‘晒干就行’,简单的四个字却饱含丰富的天文、海洋知识和历史价值。七步走水、盐耙旋盐、小坨淋卤……每一步工序都凝聚着一代代盐工的智慧。”林扬眉的父亲林国华是莆田盐场七工区书记兼主任,经历过莆田盐场跨时代的发展历程。

  白露节气,暑热仍有余威。时值海盐收获季,盐工们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,在盐池内来回穿梭,扒盐、推盐、收盐。金秋九月,记者在现场看到,盐田埂上,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色盐堆。盐工们用车子把盐运到集坨处,堆积如小山的盐白花花一片,宛若一座座小雪山。

  “过去肩挑集坨,一辆运盐板车,一人拉、两人推。如今采用机械化运作,板车安装上电动马达,一人一车,省时省力。工作效率提高了,产能也提升了。”林国华说,技改是提质增效的关键,扒盐是制盐最艰辛的一个环节,通常一个500平方米的结晶池,一个人要2小时才能扒完。眼下,工区计划研发机器人代工收盐,利用单车铁轨运输,缓解劳动压力。

  不远处,升降叉车将一袋袋成品盐送上卡车。这批近350吨的盐运往南平。

  “升降叉车替代人工肩扛,降低了人工成本。”69岁的林金柏在工区近50年,是个班组长。他说,此前一个班组最多时有30多人,如今只有8人,产能不降反升。今年预计产量1500多吨,现已生产75%,将超额完成任务。

  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形成一整套完整而科学的晒盐技术和管理体系。莆田海盐纯天然、零添加,富含人体所需的数十种微量元素。2020年,林国华所在的莆田盐场七工区被中国盐业协会授予“生态海盐生产基地”,为全国首批。

  莆田盐场纪委书记柯国辉介绍,生态海盐生产基地现有盐田800公顷,年产优质海盐10万吨,占全省产量三分之一,年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,上缴利税600万元。

  “我带你去看我们盐场的‘未来’。”莆田盐场副厂长吴文新兴致勃勃地把记者带到一个集装箱前介绍道,省盐业公司将创建产供销一体化有限公司,引进海水反渗透技术,提取海水数据,一边淡化浓度,用于居民生活,缓解沿海缺水问题;一边加深浓度,用于制盐,保持可持续发展,将产能从10万吨提高到30万吨。

  在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石头厝旧仓库改造的“莆盐文化园”,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、老工具,见证“莆盐”恢弘历史,成为旅游景点。

  近来,莆田盐场再次“火”出圈。摄影爱好者纷纷将镜头定格于一块块排列整齐、色彩斑斓的盐田,为莆盐“代言”,吸引全国聚焦。

【责任编辑:rj2022】
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版权声明 | 招聘信息 | 网站首页

Copyright 1998-2028 http://www.hmzsj.org.cn/ All Rights Reserved  商务观察网 版权所有
冀ICP备2022007115号-7 百度统计